top of page

風險管理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4

文/林益全



許多創業者看過「秘密」這本書,對於其中提到的吸引力法則,深信不疑。也因此,創業者往往會深信自己投入的領域,終將可以讓他自我實現,進入下一個人生賽道。

.

人類對於未來的期待與想像能力是非常強大的,如果你能猜想出未來的場景情境,那他肯定會跟你隨時浮現腦中的過往記憶一樣,出現在你的思念之中。創業家想做的是什麼?去驗證它、實現它、讓深信的未來可以被自己打造成真,往往成功的創業家,都能駕馭一種決策上的迷失。

..

也就是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改變正在執行的計畫或者是修正已經成功過的經驗的思維模式,用來適應與面對現實情況,是一件相對困難的事情。

對於凡事想清楚而過分依賴要有完善計畫的決策,不但是讓行業高手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對於每個人來說,也需要隨時警惕自己,是否正在被「想清楚再說」(因果邏輯)的自我要求所裹挾。

….

有些心理學的研究中,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不論是什麼樣的環境,處理什麼樣的情況,最先起作用的不是人的邏輯和理性,而是人的「情緒」。這樣的論述,基本上是把無法推理說明的現象,都歸類給「情緒」這個「代名詞」來處理。看似「情緒」,能把無法解釋清楚的部份都打包最為一種「控制變因」來做為合理的解釋。而我並不以為然,因為決策者本身在決策當下,除非有「不可抗力」的因素,不然應該都是在某一個程度的「決策的邏輯」下做出判斷與決定。

…..

因為絕大多數的我們,由於人類進化的原因,凡事想清楚的做好計畫並不符合我們人類的本性,大多數的人都是生下來並未具備因果邏輯,而是後天接受學校教育,才養成了因果邏輯的思維,因此多數事情是用直接執行的效果的成功與否作為參考依據,這個我們稱之為效果邏輯。反之,則稱為因果邏輯,主要是由學校教育訓練,先設定目標,提出詳盡計畫之後,才付諸行動。

……

許多「情緒」無法解釋或是說明完整的現象,可以運用效果邏輯的決策來說明,更可以在描述因果邏輯思維切換到效果邏輯時的決策改變,正是符合「情緒」所無法說明完整的部份現象。

人生難免面臨風險,當風險升高,許多人選擇規避或是避免風險影響到自己。

可以這麼試想,即便是資深且富含創業經驗的高手之所有會失敗,在風險與不確定尚無法確認的同時,大多會是選擇用效果邏輯的方法,想盡一切方法善用這個不確定性來做決策,進而面對危險時,變得不那麼敏感和專注。

..

對於一般創業團隊來說,在應對風險或不確定性的挑戰之前,可以盡可能地將風險細化和切分,提前體驗這些風險,做好應對方案。但也要時刻提醒自己,重視細節,不要被想清楚才做的計劃所制約。

.

如果已經處在危機和困境中,最好的作法是要正視自己內心的恐懼,盡可能做到專注,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渡過難關。。


(本網站所有資料,未經同意請勿轉載使用)


Copyright © 2024 William YiChuan Li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