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益全

「教錯了怎麼辦?」去年台大湯明哲老師在一堆祝福教師節快樂的LINE群裡拋出一個對話,非常有趣。有學長回應:「沒事,每個人都可以騙我一次⋯湯老師名言。」也有人提到:「與時俱進,教錯了是正常的,代表知識有更新迭代,不同的觀點及理論,很可能就有不同的價值判斷。」不過,能像湯老師率先且泰然討論那些年……我教錯的事,實在是大師風範。然而,每一個傳道授業的過程,不僅可能會解決問題,還可能會帶來新問題。一個觀念,或許只有確保解決問題帶來的利益大於製造新問題所產生的損失,才有價值。因為但凡教育,必有變化;會有變化,必有風險。
..
怎麼樣降低風險,讓提出的建議實行起來更有效呢?從系統思維層面入手,環環相扣地把如何安全地進行改變這個問題,總結成了一系列方法:要想成功先想失敗,萬一失敗還有後手,不求完美但求更好,每次只變一件事情。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是:太浪費時間和成本了吧。有必要那麼費事嗎?我們先做了再說,不就好了?其實持有這樣想法的人特別多。但是浪費時間最可靠的辦法就是丟掉謹慎,我們放棄謹慎省下的時間,都會在我們日後遇到層出不窮的問題裡,以更大的代價花出去。其實,任何建議不僅能帶來預期的效益,也可能帶來你想不到的壞處。所以確保你的建議,可以安全的實施;確保你的策略,可以有效的被執行,那建議才會有其意義,策略也才會看到其功效。不然,大多是數的人習慣性的會想「先做了再說,不就好了?而花費時間去想那麼多,又想不清楚,反而令人更焦慮,不知道到底要想什麼?」,這樣的內在語言,如果能經歷幾次系統思維而避免了風險,或是面對變化,而有提前準備的歷程,相信會知道有些事情適合先做了再說的果斷與效率,而有些事情卻需要想清楚再做,才能降低處理問題過程中不預期的損失與風險。
人的一生需要透過學習來增長個人見聞,需要透過教育來讓群體價值發揮。如何在理解人性的基礎上,用系統思維的思考方式來解決問題,這是一種比具體方法更深刻的智慧。那這些可能形成的智慧是什麼呢?
..
首先,在處理許多技術性的問題當下,其實背後都是處理「人」的問題,所以理解人的感受,在尊重對方自尊心的情況下去解決問題,才能把問題真正的解決;其次,網路上與報章雜誌上有很多「大師」會針對許多流行的議題(如:接班傳承、數位轉型、創新創業等),給予建議與看法,如果不是真的親身經歷與有紮實研究論述,他們所提顯而易見的問題往往遠離事實真相,之所以會「顯而易見」,它很可能是在處理問題過程中,給問題貼上的標籤,我們要發現真正的原因,就要靜下心來研究分析問題背後的細節,魔鬼藏在細節裡;最後,即使你得到了一個解決方案和結論,你也要考慮如何避免解決問題的時候帶來更多風險,要確保自己的建議可以安全地實施。學錯了怎麼辦?教錯了怎麼辦?
.
「那就保持教學相長、終身學習的生活態度吧!」
(本網站所有資料,未經同意請勿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