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益全

有個學弟跟我提到,通常公司應該怎麼評估一個人的價值,比較合理,能不能跟幫公司創造的價值做連結。這段對話其實值得玩味,似是而非的概念。
.
對於每個人來說,生命是無價的,因為不能簡單的用金錢來衡量;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發生意外,可以壽險或其他工具來衡量一個生命離世的價值,例如:在我服役期間,我曾經手連上兄弟發生意外的事件,最後國家賠償給他家人的金錢價值,是個令人心寒的數字。而我們身為勞方,就會受到人力市場的供需價格來支配,看似勞動力的付出是一個客觀的標價,但是暫不討論這個價值在心理感受上是否合理,我們得先清楚這個勞方價值是怎麼衡量,也可以說是人力市場上的一種競價機制。
..
衡量一個公司的價值,有很多方法,其中有個經典的估值方法—現金流量折現法(DCF)。 先估算一家企業未來所能創造的現金流,把這些現金流換算到現在的價值,當然有其複雜的細項算法,但是簡單的說,企業現在的價值等同於,他所能創造未來現金流量的平均值除以折現率。(細節不懂可以Google一下)決定一家企業的現在價值,並不是他現有的資產數量,而是它將來能夠創造的現金流量。這個邏輯放在人的價值衡量上,也能適用嗎?
...
我的成長背景是一直在實務界打滾,一直到後來做了很大的職務轉換,才開始慢慢接觸到學術的部分,如果我在服役期間也因為同樣的意外過世,我想應該沒有人能衡量出來我後來的人生有了連我自己都估算不到的改變與旅程。那DCF真的可以個人化嗎?換句話說,決定一個人的人力市場價值,不是他現在擁有什麼,而是它將來能夠創造什麼。而這個創造,有什麼方法可以貼近事實的衡量出來呢?
....
考慮個人的DCF,首先,我們再看一次這個公式:現值(Present Value, PV)=未來現金流量的平均值(Cash Flow, CF)÷折現率(Rate, R)。分子的未來現金流量的平均值有兩個關鍵字,未來與現金流量。很多人誤以為未來,是直接看多少年之後,直接乘以多少。但這並不切實際,要懂得管理其他人對我們的預期,這才是關鍵。要思考的是,「我過去的幾年間幫公司做了那些貢獻,如果下次我能負責更大的專案或客戶,我相信可以創造更大的價值。」但是許多人卻會用下面這個最差的溝通邏輯去要求公司,「我經做了多少對公司的貢獻,加了多少班,公司應該升我為主管,不然我在公司就沒有成就感」,這同樣是「未來」,但是強調未來能創造多少價值,跟強調過去做了多少事情,意義截然不同。
.....
其次,我們看「現金流量」,很多人以為每個月拿到的薪資,就是現金流,這是錯誤的觀念。一家公司會因為一個人薪資高就認為他價值高?顯然不會。當然是因為你能創造的價值高,薪資才會高。如果一個人拿到了跟自己的能力不匹配的高薪,短期看來是賺到了,但是長期看來,卻是一個非常危險的錯誤。因為能力跟不上職位,欺瞞就會開始萌芽。最適當的方法是,讓你的實力配得上你所拿到的職位與薪資。個人價值所衡量的現金流量,是指我們為公司帶來的現金流,是我們為公司創造的收入,減去公司在我們身上花費的成本,而薪資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如果你覺得不滿意現在的薪資,那就努力去創造更多現金流,來彌補薪資與能力之間的差距,如果我們能夠主動去研究公司的整體產業環境,就能對可能到來的機會和風險早做準備,進一步運用公司這個組織能夠提昇自己創造價值的能力。
......
所以結合「未來」與「現金流量」的觀念,就是我們如何可以站在過去對公司的貢獻,對未來公司的整體產業做風險評估後,如何運用公司這個組織,創造出現金價值的能力,就是衡量個人現值的「分子項」。
.......
我們來談談分母項,折現率。在財務金融領域中,折現率(貼現率)=風險 —增長率。現金流量的風險越低,折現率就越低。風險並不是危險,而是可以提前預期到的「不確定性」。對於個人來說,有些人可能賺很多的錢,但是也承擔了很大的風險,那這些賺到的錢,真正可以能來流通使用的可能性很低,有些人踏踏實實做出業績,承擔的風險很穩定,相對也讓人更信任,這樣的人往往是能夠把眼光放的長遠,有長期價值的思維。怎麼讓你個人的風險降低呢?「在逆境中保持穩定情緒」與「在工作中誠實而不欺瞞」是兩個很重要的因素。
........
折現率(貼現率)=風險 —增長率。第二個因素就是「增長率」,這是指未來每一年的獲利是否能持續增加,增加的比率如何?一個人過去的現金流不是很穩定,而風險如果很高,但只要趨勢是持續上升,那他的增長率就會上升,換句話說,折現率就會降低。因此,整體要考量風險與增長率的同時,去接受那些「可以承擔的風險(affortable lost or affortable risk)」,會是很重要的一個判斷力。擅長「效果邏輯」的人,在這個方面會非常敏感,且具備精準的判斷力。而「因果邏輯」的人,就會選擇風險的規避。
如果你所在的組織(或公司),想要挑戰一個很難的大專案,如果發展順利,可以獲得高額利潤,如果失敗,也可能損失重大。這個時候,如果公司的主管找你,希望由你來負責這個項目,你應該要承擔嗎?
...
這是一個考量「風險」與「增長率」兩者都高的時候,你要怎麼取捨?從數學的邏輯,當「風險高」且「增長率」高的話,他的折現率(貼現率)就相對低,不論你接了之後成功跟失敗,現值的分母項是小的,因此現值就會是高的。是的!你應該勇於承擔。
..
一個組織或企業(同樣一個人也是),如果完全不承擔任何風險,這樣的收益雖然穩定,但是極低(例如定存),而對長期來說,這個公司的收益可能會被通彭吃掉,甚至經不起風浪。一個人的成長也是,如果不勇於興業,或是勇於成長,那他對面對風浪,只能不斷的花錢消災,而不能用他的能力來解決困難,當他的資產全部花光,他也就沒有任何承擔風險的能力了。當然,一個人的價值也就非常低。
.
簡單的說,如果用現金流量折現法來評估一個人的價值,這是一個譬喻思考。一個人當前的人力市場價值(present labor market value)=未來現金流量的平均值/折現率,也就是說:要懂得管理他人對我們的預期,讓自己的能力與職務能夠相對匹配,盡可能地提高他們對我們未來賺錢能力的估值。同時,要降低他人眼中對我們評估的風險,逆境中有穩定情緒、工作中誠實不做德不配位的取巧。提高未來的增長率,把握機會,勇於接受「可承擔的風險或損失」。
(本網站所有資料,未經同意請勿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