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關鍵思維 1

文/林益全



大部分的人都需要面對人生應該投入哪個職業的選擇,極少數的人是一輩子都不用考慮職業生涯的,但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是,他把這一生的時間,花在哪些事情上,怎麼累積經營成未來蓋棺論定前的那個自己。

.

因為孩子對於求學與職業的連結一直很模糊,很想請教大部分面對青少年時期孩子的家長們,都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因為自己當年的發展跟現在孩子的狀況差異蠻大且很難類比,只能大量的請教好友前輩,或是拜讀相關書籍與案例來學習。

..

先假設自己未來要跑一場九個五年所累積起來的馬拉松,如果知道了這個目標,而一開始你就當他是短跑,注意力放在近在眼前的第一個五年,例如怎麼談加薪,怎麼規劃下次跳槽機會,那接下來你要面對的一定是跑到第四或第五個五年的時候,就可能舉步維艱的困境。這樣應該不難體會,在思考每一個五年的時候,都要考慮第七、八、九個五年的時候,應該要儲備與保存的能量,讓自己可以跑到最終目的地還能優雅。大多在賽道上沒有經營好自己的職業生涯,不是因為能力問題,而是在職場觀念上缺乏整體規劃的思維。假設我們又把九個五年分成三大階段,每個階段大約是十五年的時間。那第一個階段,我會建議是把焦點放在「熱愛」跟「擅長」,還有「符合你價值觀」這三個區域的交集。而學習曲線,會是這個階段的關鍵,為了你第二個階段的發展就夠可以派上用場的能量。如果在第一個十五年就關注表面上的好處,例如「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那可能讓你喪失獲取能力的機會成本,失去面對第二階段的動力。第二階段,你需要創造真正的差異,找到自己身上的峰值,也就是你可以遠遠超過平均水準的能力,也是你持續投入熱情的所在,因此你不只可以掌握一些隨之而來的機會,你甚至可以創造你期待挑戰的機會。這個階段最大的挑戰,是從執行者到領導者的角色轉換,領導者需要找到自己適合的巡航高度,能夠俯瞰全局的同時還又能有專注關鍵細節的能力,進而解決最棘手的問題。第三個階段,並不是結束,而是有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優化長尾效應」。換句話說就是持續自己的影響力,這個時候你會從領導者的角色逐漸的切換到「建議者」或「分享者」的角色,把自己的經驗與面對不確定性的經驗分享給正在經歷第一或第二階段的人。

而許多人在第一階段,就希望把自己定位成「建議者」或「分享者」的角色,以為這樣的角色是一種「超前布局」或是「年輕有為」的優勢,很可惜的,他們可能犯了把馬拉松當做短跑來衝刺的錯誤。

….

而經過了這三大階段,其實有個很重要的能量是這九個五年一直持續累積與訓練的:那就是可治療他人、有傳承意義與能持續長久的關係。可治療的機制是互相分享,幫助與求助,有傳承意義是專業領域的術語或觀念延續,能持續長久的關係是長期穩定而養成的心境。

…..

而拉回來一個十多歲孩子的視角,或許能試著理解有效率的分配時間,有紀律的執行計畫,在家庭、運動、朋友、學習與興趣等項目上能都有些比例的鍛鍊,應該是現在可以嘗試思考的起手勢.....通過審視自己時間投資的實際情況,就能知道自己把重點放在了哪裡,每個五年的時間記錄會告訴你,為了變得更快樂、更成功,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出取捨。



一個大目標嘗試分成幾個小目標來完成,長跑的任務不要當成短跑來衝刺,每個階段的目標都有能量的累積與成長是為了解決下個階段的挑戰,每個挑戰都有角色與定位的變換,培養持續長久的關係是養成穩定而踏實的人生心境。


(本網站所有資料,未經同意請勿轉載使用)


Copyright © 2024 William YiChuan Li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