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溝通協商與談判 2

文/林益全



公司持續採取WFH的辦公模式,有必要到公司的同仁才需要到公司,因此,雙週三下午就會全公司線上聚會,分享並討論這週的一些新聞與心得,這個時候會發現言之有物與虛與委蛇的差異。有人提及這跟學歷有關呢?還是跟工作有關?我的看法通常是「因人而異」。但是對自己人生負責任的人,比較能呈現言之有物,而重視表面,只在乎自身形象的人往往比較會呈現表面順應的互動,難免會有道貌岸然的聯想。然而,許多人心中難免喃喃自語……經過了社會歷練與洗禮,不就應該成熟一點,為人處事令人可以信賴嗎?顯然,工作年資與年齡不一定與待人處世的能力成正比。那如何在進入職場的時候,能少走彎路,儘快養成職業化的思維與良好的工作效能呢?我認為有三個價值觀需要建立。

.

言之有物的溝通價值:(CORE — Conclusion, Objective[evidence], Reasoning, Effectuation — 結論, 客觀事證, 推理, 履行成果 )

..

先說結論,例如拜訪客戶時,你跟老闆相約在客戶辦公大樓一樓,你的老闆問你到哪了?什麼時候能到公司?你可能會說「您快到了嗎?今天天氣不好,我沒搭上捷運,現在在等計程車」之類的回應。這一聽就知道是找理由搪塞,說了一輪也沒說你究竟在哪裡,幾點能到約定的地方。這種回應就是「不先說結論」。再舉個例,如果董事會上詢問負責業務的總經理,如果兩岸發生阿富汗事件,你應該要增加產量壟斷市場?還是儘快變現保留現金?如果你聽到的回應是:「上個季度我們的產能增加了不少,而現金水位也還在掌握之中,至今我們仍然在市場上有一定的競爭力,客戶的付款條件也都如預期.....」講了一大段,還是沒有聽到如果兩岸發生阿富汗事件,究竟是要增加投資?還是擁抱現金為王?

「起承轉合」一直都是從小到大,寫敘述文章的一個口訣,這種技巧讓我們只要想到寫文章,就像是緊箍咒被套住的一種架構,這也常常是「因為這樣……所以那樣……」的論述模式,先說明原因,再講道理,最後推理得出結論,這樣的敘述順序讓我們的結論看似可行性更高,不容易被反駁,但是這種方法不適合商業場所,this is not business talk~

….

商業談判或是職場上的情境,大多需要簡潔明瞭的講清楚關鍵問題或是重點,不能短時間內把必要的訊息傳達給對方,那別人可能會覺得你腦子不靈光,搞不清楚狀況或是做事情不靠譜。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大學之前的學習重點,常常要練習怎麼抓重點,怎麼拆解應用題中不必要的資訊以及可以解決問題的關鍵資訊,進而透過推理或計算等科學方法,解決技術性的問題與挑戰性的難題。

…..

如果開會遲到了,就直接回答「我還有20分鐘才能到,我剛剛才出門,非常抱歉,我已經搭上計程車。」;如果董事會上問你「是增加投資還是變現為王」,你應該直接說,「我認為應該加大投資」先說明你的結論(Conclusion),再提出客觀事證(Objective evidence)並解釋你的推理(Reasoning),最後履行(Effectuation)你的行動方案或修正計劃。能夠把握CORE這個言之有物的溝通價值觀,會讓你在職場上(也在生活上)會是一個思路清晰可以信賴的人。

……

因果邏輯的方法價值:不論你手上拿到一個簡單的任務,你曾經處理過的任務,亦或是你從來沒有處理過,大型的產品發表會或是法說會,當這個任務被交付到你來負責,不管你是否已經很熟練,或是千頭萬緒不知如何開始,你要做的事情是:拆解交辦的任務,一步步拆解成具體的、可執行的行動方案,一方面你對於熟悉可掌握的任務能掌握所需時間與資源,另一方面,你對於沒有經驗,還須更多時間或支援的項目可以更明確化問題與挑戰的範圍。舉個切身的例子,拿到博士學位之後,健康檢查報告上全是紅字,決定要讓這些紅字消失,因此找出關鍵的影響,首先是要減重,減重成了所有紅字相關性最高的任務,減重的方法必須完成短期任務,去除體內沈積的毒素廢物,以及長期任務,減少熱量的攝取、增加熱量消耗。延續短期任務「去除體內沈積的毒素廢物」的邏輯,需要去除體內脂肪、去除體內水份與減少非必要的飲酒與肉品」。而長期任務「減少熱量攝取」與「增加熱量消耗」的部份,再拆解下去就是「增加核心肌群與重量訓練」與「增加身體基礎代謝率」。然後持續拆解下去就會有「吃高纖食物」、「吃原型食物」、「增加蛋白質攝取」、「搭配對的時間運動與注意飲食順序」等等行動方案。這樣一層層拆解下去,就可以沒有遺漏,又不重複的列出所有可行的方案,掌握所有可以影響減重的因素,get everything under control。

使命必達的承諾價值:像客戶承諾,而不是奉承阿諛你的老闆,你跟老闆其實同屬公司的利益共同體,老闆需要你的原因是要完成交付客戶(或用戶)的交易(或承諾),才能從客戶(或用戶)那裏得到收益(或資源)。如果你只是把工作當作對老闆的承諾,那就不會去考慮客戶的利益,只考慮老闆是否有被哄、被討好,自然公司的業務就不會有太多進展。另一個重點是,你承諾的是「履行的成果」,而不是承諾你投入的努力。很多在職場工作多年的人,經常有一個錯誤的工作觀念,這或許是填鴨式教育的副作用,就是覺得「成果雖然不如預期,但是已經盡了努力,就錯不再我」。這是錯誤的價值觀念。古今中外,任何任務的完成,不論達成的過程是什麼,手段方法有多少,「努力付出」只是一種「途徑的選擇」,並不是代表一定會有成果,也不代表一定有用。不要以為「我日以繼夜的不睡覺工作,都已經盡力了,這代表我很努力」是一種承諾,因為事實上你有沒有睡覺跟事情有沒有被履行到原本預期的成果,關係不大,時間久了,你的夥伴、你的老闆甚至你的客戶可能只會覺得你能力不足,所以「履行成果」(Effectuation)是一種使命必達的價值觀。不論你是個人能力很強的完成預期成果,或是透過協調他人,委由他人代勞的完成使命,對外界(組織以外)而言,這些都是黑盒子,過程對組織內或許有意義,但是對外而言,你必須履行成果,你若能運用因果邏輯來拆解任務,找到可解決的方法,親自完成或是找人代勞,這代表你有能力實現別人賦與的託付,你能履行成果。



人生學習知識或是累積經驗,不論是進入職場前或是創業多年,你都得反思自己是否有這三個重要的價值觀,這是你幫助你能少走彎路,養成正直觀念,增加自我效能的方法。哪三個進入社會前的重要價值觀?「言之有物的溝通價值」、「因果邏輯的方法價值」與「使命必達的承諾價值」。

「言之有物的溝通價值」主要在說明,溝通時候如何掌握重點,養成一套完整發言的習慣,論述明確且有效增加參與者的信任,訣竅就是:CORE — Conclusion(結論),Objectiveevidence, Reasoning(推理),Effectuation(履行成果) 。「因果邏輯的方法價值」就是協助你將擅長或是不熟悉的任務,都能拆解成各種行動方案,因此能掌握不確定性,讓你能做到get everything under control。「使命必達的承諾價值」可以提醒我們在生活與工作中,不斷的超越自己與對方的期望值,你先明白對方(客戶)要什麼或是市場(用戶)要什麼,學會降低對方的預期,了解自己的能力界線,向你的客戶(或用戶)承諾,履行出你認為可達到的成果,讓你在進入社會化的過程中,有清楚可行的方向、能調度多少資源與決心,以及完成使命的時機與方法。



(本網站所有資料,未經同意請勿轉載使用)


Copyright © 2024 William YiChuan Li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