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好好愛一個人

文/林益全



這次中年(45至65周歲年紀之間的人算是中年)漂流的旅程接近一半,有個不爭的心得,兩年多沒有漂流,在島內的生活的確讓自己加速老了不少。似乎,對思索長年旅行所帶來的矛盾,每次對生命中重要的人無償的付出,在歷程與實踐的觀點下,好像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的孤寂,沉澱出內心深處的毅力,我們姑且把它用「愛」來概論。


這個世界上凡是存在的事物,皆有它的價值。對於物質的存在,認知的存在,意志力的存在,能夠讓人採取行動去面對困境、勇於接受挑戰與變化,這個行動的原動力,應該是來自「愛」的存在。就像起床上班、念書、運動,基本上都是一種愛自己,也愛相關的人,珍惜你在乎的人,所以你會想把生活過好,如果沒有意願做任何事情,意興闌珊,或許被稱作為「動機不強」,其實根本的原因是感受不到愛的存在,沒有愛的話,就不會想去探索、去認知、也不會有意願採取行動,當然如果要理性思索人生,更是需要以愛為動力,才能明知困難,卻願意前行。


很多人用幸福,或是正念,或是正向心理學(有人也稱為積極心理學)來說明,人類要求幸福,是一個特殊的心理歷程。但是一個人有能量去愛,是一種精神的行動,而每個人不同的人格,從人格到觸發行動,就需要看你有多「積極」,換句通俗的話說明,就是要看你有多「愛」。把人格(性格)當做圓心,你的愛有多強烈,產生的影響力就會多大。因此,愛不等同於同情或是感同身受,而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自我揭露。所以愛一個人,是因為那個人,而不是那是一個很好的人。換句話說,我愛你,是因為你是你,而不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我的愛人、創業家、明星、好同學或是功成名就的人。從這個思維延伸,愛不會有理由,不會設定目標,它是一個能量推動的活動,更精準的說,它是協助被愛人的從低能量推升至高能量的活動,進而從低價值創造出高價值的可能。


上述的說明,一定讓很多人覺得頭昏眼花,太抽象的概念,那我們用「愛不是什麼」(反證法)來想想看通常「愛」被誤解成了什麼,最常被誤解成「施與恩惠」、「滿足慾望」、「價值判斷」與「興趣相投」。


首先,愛並不是興趣相同或相投。

一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興趣可能會隨著年齡與心智的成熟度不同,而有了變化,興趣相投可以參加社團、一起辦活動,但是並不等於就是愛。相愛的人,心靈貼近,希望彼此能惺惺相惜,甚至跨越生死的距離,甚至有人還誤以為心有靈犀等於愛,這個反而消耗了時間,浪費的自己的能量。愛,是成全人的自我成長,讓人變成更好的自我。


其次,愛不代表相同的價值判斷。

每個人來自不同的原生家庭,所經歷的成長背景不同,學問、人品與磨難也不盡相同,但愛不會停留在這些價值上,因為「愛」是一個動態的自己,是一種跟未來自己的對話,讓自己成為自己的一系列活動。而成長背景、學歷、經歷雖然都是過去的紀錄,但是那是屬於靜態的自已,你可以選擇被靜態的自己影響,但是若用靜態的自己去決定未來動態的自己,這是很明顯的錯置了。簡單的說,「因為我愛你,所以你很值得愛,而不是,你很值得愛,所以我就要愛你。」例如,我們面對病人,可能同情他,因此進一步關心這個病人。但是同情不是愛而是進一步的「關心」才是愛的活動。也因此,不能比較,更不能情緒勒索。


其三,愛不會是滿足慾望。

慾望是一個人主觀的感受,不是客觀的需求。慾望會因為滿足而消失,愛卻不會過多了,更不會憑空消散。真愛,能持續一生,甚至跨越時空,不會是短期慾望的呈現。愛,不是短時間內或是身心上的快感,因為愛是聚焦在對方的身上,希望對方好,協助對方成長,發揮對方的潛能來創造價值。而不是因為害怕寂寞才去愛一個人,甚至像是照顧寵物一樣的愛一個人。所以,愛之深,責之切,其背後的道理不是控制狂,而是真愛必伴隨一定痛苦的付出,才能感受到其意義與深沉。


最後,施予恩惠並不是愛。

服侍身邊的人、協助他們在經濟上有好的支持、給人錢財或職稱,這不是愛。施予恩惠,常常會被「其背後的目的性」包裝,有人是為了得到好的聲譽,或是滿足自己的虛榮,甚至純粹是一種補償。施予恩惠,不是壞事,但是它跟愛是很不一樣的維度,但是常常會讓人覺得這就是愛。因為愛通常包含了施予恩惠的行動表現,但是前提是,對方必須清楚的理解到為什麼被施予,以及可以成就對方可以把收到的恩惠,能施予於其他人。因為,施予恩惠通常缺乏雙方認知的交流,也少了很多親密性的互動,來確定對方是否理解為什麼會被施予,以及自己可以如何在有能力之餘也施恩於他人。


那,愛究竟是什麼?

愛一個人,愛一家人,愛一群人都好,基本上,愛就是「價值提昇」、「價值創造」、「脫離自我中心」與「分享回饋」。


只有「愛」能引導一個人的價值被激發出來,你愛一個人就是你知道他的潛能,讓他看到他自己的價值,這個愛是一種期待與認同,之所以值得被愛,是因為他可以透過自己的天賦,潛能的激發,而提昇價值,甚至創造新的價值。愛是一種關係,就像一把鑰匙(Key),你愛一個人,就是能開啟對方的思想、格局、意識、認知,然後讓他不斷成長,當然陪著對方不斷面對問題與挑戰,也正是陪同他一起成長的行動。


而被愛的人,以及愛的人,都可以在這個過程中,走出自已性格為圓心的範疇,自然而然的把自己的能量潛能跨越時空的限制,延伸界線,不斷超越。因此得到一種新的圓,正是自我成長的實踐。當愛的人延伸了自己個性的半徑,影響了被愛的人,被愛的人,也會如同漣漪般受到撼動與影響,加上時間的累積,不斷可以超越自己,走出自我中心,兩個人的圓心相互影響成了一個大圓,圓心也跟著調整,因此雙方都能走出自我中心,得到一種新的自由。


那應該選擇什麼人來愛,或是來共創價值呢?這個就要討論「價值觀」的認同了。你要了解對方關心的是什麼?什麼是他人生害怕的?有沒有什麼是相對重要的?有沒有是共同想實現的(願景)?如果完全沒有經過這些討論來做篩選,只是因為外表或是上述提到長被誤解是愛的四個現象,那很容易會因為誤會而結合,因為了解而分開。



(本網站所有資料,未經同意請勿轉載使用)


Copyright © 2024 William YiChuan Li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