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益全

在大學要學什麼呢?如何建立自己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方法,讓自己的想法觸動眾人內在的思考能力。
.
但是這個一定要在大學才能學嗎?當然不是。
..
校園是一個思辨與知識濃度高的環境,多去和同事、同學、學生們去互動交流,特別會有啟發性,容易把原本艱澀難懂的理論,從有限文字的記載中,把問題理解的更加清楚易懂。大學是一個可以先練習好因果思維的場域,然後再去面對市場或是職場上的問題,並達成預期效果或是創造更多價值的過程。
...
有些人,不一定要先練習因果思維,他們被迫或自主的選擇直接面對市場或是職場上的挑戰,透過快速修正與嘗試錯誤的方法,也學習到哪些作法能有更好的效果,哪些作法會讓他們吃上苦頭,因此他們累積了可以解決問題的能耐,也創造了各種成功的商業模式與典範。
....
如果不是透過大學系統的教育歷程,那要怎麼持續吸收新知或是有什麼原則可以協助自己擁有思考方法的自主精神呢?我之前曾跟我一百零五歲高壽的爺爺討論過這個問題,現在還很清楚的記得他的回答是,要練習學習地方士紳想事情的方法。什麼是地方士紳想事情的方法呢?他說,就是關心自己所在的區域,勤勞的去跟眾人溝通,有責任感的看待每件事情,但是從重要的先開始。這樣的互動,頻繁的交流,可以彌補透過書籍教學的因果訓練所要學會的「判斷邏輯」。這樣的邏輯,大多會以「從手邊相關的事務開始」、「關注下行風險」、「嘗試盡量形成夥伴關係」、「善用偶發事件」等等的原則來判斷或是決策偏好。
.....
但是長期過於關注身邊周遭的事務,好處是能從頻繁的互動與效果上按圖索驥,並快速找出可行的解決邏輯,缺點是容易忽略全盤格局,尤其是大的體制,如政府政策、國際局勢與全球市場趨勢等。
因此全局思維就成了很重要的一個能力。就好比一個球賽,不論足球或籃球等,你是看到手上的球,還是看到全場每個人的位置與相對應的空檔,如何能快速讓球傳遞穿梭而能得分的途徑畫面,這就是全局思維。
......
北宋理學家張載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那是全局思維嗎?不這比較像是文人的情懷,一種情緒的抒發,帶著語焉不詳的浪漫。那什麼是具體的全局思維呢?我認為有三個關鍵要素:心。時。力。
.......
第一個關鍵詞是「心」,心之所向,身之所往。也就是你在哪,你想去哪,把各種地緣關係與方向性的觀念釐清。其次是「時」,時機與時段。在哪個時間點,或是需要多少時間,進而可以衡量出來相對應需要投入的資源與能量。最後是「力」,力道與權重。要把一件事情做好,不是只有方向跟資源就夠了,還需要知道手法,怎麼使用這些資源,使用的方式與相對應的權重如何,這會讓你對於具體要面對的議題,有著全局的思維與判斷。不只讓你知道誰可能忽悠你,你還可以知道怎麼區辨,哪些人是真心適合跟你一起打拼,哪些人卻是覬覦你的資源或是投機地玩弄關係。
如果沒有上大學,人生不會就此瓦解或是敗壞,但是如果放棄了自己的人生,那就離瓦解與敗壞不遠了。大學是一個可以先練習好因果思維的場域,然後再去面對市場或是職場上的問題,並達成預期效果或是創造更多價值的過程。
…
但是不是一定要選擇練習好因果思維,也可以選擇直接透過市場或是職場的實務歷練,來建構自己解決事情的能力,那從哪裡開始?勤勞的去跟眾人溝通,有責任感的看待每件事情,嘗試建構全局思維來避免自己過於聚焦在侷限的視野。
..
全局思維有三個關鍵要素:「心」— 目標與方向。「時」— 時機與時段。「力」— 力道與權重。
..
不一定透過因果邏輯的訓練,才能讓人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有所成就;同樣也可以透過市場與職場的歷練,建構成功企業的效果邏輯與解決問題的能耐。能夠在因果邏輯與效果邏輯之間切換的能力,那會升維自己與人協作的介面來與因果邏輯的人對話或與效果邏輯的人合作的。
.
改變世界是口號,持續改變生活的每一天才是具體的全局思維。
(本網站所有資料,未經同意請勿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