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益全

最近許多面試與工作機會的安排頻繁了起來。有個學生私訊我,「進入職場後,大多數身邊的人都覺得工作單調,像在浪費生命,沒有什麼意義,很少能從工作感到滿足感?要具備創業家思維,才會有不同的工作態度嗎?」
.
這個議題會拆成兩個方向討論,一個是個人因素,另外一個是就業市場上的職場環境與企業文化。個人因素比較因人而異,我個別跟他討論。但是為什麼現代企業好像不太喜歡使命感的員工?為什麼許多公司裡原本設計要鼓舞士氣的激勵制度反而降低了員工本身工作的積極態度?主要原因之一,是大部分的企業看待員工就如同Adam Smith所寫的「國富論」的觀察與主張:一個人如果無所事事或是與繁雜沈重的工作相比,得到的報酬如果一樣,那他就會敷衍了事的面對,因為懶惰與處在舒適圈是每個人的天性。也因為如此,Adam Smith就主張把工作流程細分為簡單、反覆、沒有太多思考的動作來進行,這樣可以讓產出標準化,進而提高效率。
..
而Adam Smith在他的另一個巨作「道德情操論」中,提到另一個重要的觀念,認為「同理」是人類一切道德的基礎,基於人類的想像力而產生的同情與社會生活的需要,讓人們調整自己的情感,進而與他人協調合作。這種合作方法會像是一種「公正的旁觀者」的視角,換句話說,像是「良知」。
…
在「國富論」與「道德情操論」的兩個視角,就如同因果與效果邏輯一樣,在面對不同議題時,要能有有切換的能耐,方能針對不同事件採取最合適的方法。身為一個企業主或是創業家,亦或是身為一個企業的員工與主管,才不致於凡事都只有物質報酬為交易籌碼來看待工作。物質報酬有用嗎?站在企業的角度,這聽上去似乎沒什麼不對,物質報酬不但不會讓人強化想要好好工作的動力,反而長期而言會越來越弱化。Bruno S. Frey 提的「動機排擠」(Motivation crowding),經濟動機飛彈沒有加強道德動機,讓道德動機越來越弱了。例如,安親班原本規定準時接孩子,但是如果家長遲到接小孩,就罰款,那家長就乾脆晚一點到,因為遲到可以有對價的金額—「我有付費,所以可以晚到」。家長原本心中的道德動機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經濟動機。
….
人類從農業時代進化到工業時代,生活有了極大的改善,這是偉大的里程碑,但是也培養了經濟動機掛帥的時代,導致原本應該有的人性,長期有意義的「道德價值」就逐漸消逝。Adam Smith的國富論,不可以單看。必須與他的另一篇巨作「道德情操論」一起運用,才不致於淪落「人本懶惰,物質為王」的價值主張!
物質報酬不應該是唯一的價值,許多學者與企業只把「國富論」的主張當作主要圭臬,而放棄「道德情操論」的精神。殊不知,要能建立長期價值的志業,必須把「國富論」與「道德情操論」的精神,融會使用。「國富論」,以利益為主,建立在經濟學的基礎,用物質報酬來驅使人性進而達到效率化的成果。「道德情操論」,以同理為主,建立在道德(良知、社會規範、德性)的基礎,從整體討論人性的思想價值系統。能夠交互切換兩個思維,便能達到馬斯洛需求理論中的最高層次,自我實現的務實作法。
學習度化智能可以幫助切換因果邏輯與效果邏輯的運用,真正的價值在於能審時度事來切換思維的能耐。同樣的在面對工作的態度上,無論是創業家或是職業經理人,都需要練習並熟練這樣的切換能耐,進而可以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能有趨近自然,因勢利導的物質與精神上的均衡與成果。
(本網站所有資料,未經同意請勿轉載使用)